不可不知的 UX 設計求職撇步 – 履歷 / 作品集 / 面試技巧 講座筆記

Lucy Tan
7 min readFeb 8, 2019

--

日前參與「給UX新手的職涯講座 — 2019 前進外商的入場券」,覺得實在收穫滿滿。如果我能在一年前就聽到這些內容,絕對可以省掉很多時間、少走冤枉路,其中幾項對於應徵 UX 設計師以外的職缺也適用,因此花了一些時間整理當時的筆記和自己的心得,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!

這場講座的講者金東永先生,現職外商 Nogle 設計團隊主管,先前在 SAP 韓國擔任設計總監,會講一點中文,因此這場全英文的講座夾雜了許多中文的用詞,再加上各種比手畫腳的輔助和超級生動的語氣,讓過程變得非常親切有趣!

依據求職的過程,整場講座被切分為履歷、作品集及面試三個部分。

履歷

1. Show me your impact!履歷不是你的 LinkedIn Timeline,不要只是條列你的職稱。

這一點講者講得十分激動,甚至放上了對比圖來強調這件事,想必是長期為其所苦。其中他也強調一個不要這樣做的原因:

「當你有數份在不同公司的設計師工作經歷,究竟這些經歷的不同點在哪裡?」

因此在每一份經歷之下,要試著去寫下你的工作成就,例如用戶增長 XX%、產品銷售增長多少…等量化、客觀的證據。當下我心裡想說:「哇這好不容易呀 QQ,雖然非常基本。」,因為似乎不是每個產品都能夠獲得這樣實際的數據及結果,來佐證自己的工作成就,就如同先前參與 O 豹科技設計師的講座時,他說:「其實我們的產品能有這些數據來協助判斷,算是幸運的事。」不過儘管如此,描述自己的工作成就還是相當重要。

2. 不要花太多時間在設計、排版你的履歷。

聽到這個的時候,我感覺自己被「ㄆㄧㄚˋㄆㄧㄚˋ」地打了兩巴掌 XD,因為過去自己的確花了很多時間在設計履歷,感覺要投設計相關的工作,履歷也要美美的,但這樣其實會浪費許多改善履歷內容的時間。他要我們記住一件事:履歷是來展現你的成就的,而不是設計能力!(不要讓履歷跟作品集搶工作)

在這個環節,講者也指出許多履歷模板的問題,例如為自己的技能放上幾顆星、類似進度條的圖樣,並無法有效的傳達資訊。他說:

「你的能力沒有到極限,你如何知道自己現在的能力是幾顆星?」

一些職場上的前輩也建議我,盡量把你有自信可以被檢驗的能力條列上去,如果面試官真的想知道你的程度高低,他會用筆試、面試等方式來了解。

3. 在讀懂 JD 前,別做任何事!閱讀 Job description 非常重要

JD 中的每個項目都曾被精心設計過,顯現出了面試官的期待。有些職缺會把 Requirements 分為 Basic 和 Preferred,但要把他們都當作 Minimum qualifications 來看,而 Preferred 才是這一份 JD 的目的,不要忽視他。如果其他應徵者都符合這些條件,而你沒有,自然不會獲得面試機會。

在許多 JD 中,都會有工作經驗的要求,當他寫「五年(和產品經理、工程師⋯)的團隊協作經驗」,代表即便你自己做作品的經驗有十年,仍然不算數。在學校的期間也不算數(例如大一到大四,不能算是四年加進去)。此外,在我個人經驗中,聽過不少前輩告訴我,即使你的工作經驗和他要求的有些差距(他需要兩年的經驗,而你只有一年半),仍然可以試試看。

履歷的內容要儘量對應到 JD 的關鍵字,即便你的前一份工作不是設計師,仍然可以擷取自己經歷中和設計、UX 比較相關的部分放在履歷中,而且還是要記得,履歷的內容不只是 What(做了什麼),而是 So what(你的能力帶來的影響、產值)。另外,不要用同一份履歷去投不同的職位,但如果不同職位 JD 的關鍵字是相同的,就不需要再針對它重新做一份履歷。

作品集

呈現你的設計過程,而非只有美美的 mock-up

在講者過去的經驗中,大概看過約兩成的求職者只在作品集裡面放 mock-up,但比起畫 mock-up,產品設計過程中大部分是在了解使用者、釐清問題跟找到解決方法。對於面試官來說,他想了解的也不是產品本身,而是你如何運用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,因此作品集應該描述你的設計過程,包含你了解使用者的方式(訪談、問卷調查等等)、在這之中的結果與洞察 (insight)、設計目標、各種方法論的應用(親和圖、Persona、價值主張等等),實際內容會因為你的設計過程而不同。

千萬記得:「作品集是要賣你自己,而不是賣你設計出來的產品。」

另外講者提供了範例,來自目前正在 Google 任職的 Simon Pan,是他心目中非常優秀的作品集。

User Experience Design Portfolio of Simon Pan

很棒的原因是:他用說故事的方式呈現產品設計的過程,並且特別著墨在 Insight。這也是體現設計師價值所在的部分,了解並吸收使用者的行為模式,再經過自己的轉化,對產品產生實質的助益,更特別的是:他在其中還有 “Deeper insight” 的部分,代表他持續深挖、釐清問題。

關於作品集,他還有幾個小提醒是:作品的呈現順序不一定要照時間順序排列,盡量把自己覺得比較好的往前放,作品也不一定要是實際在產業界完成的,可以是自己的練習作品。很多作品集會放上一整牆便條紙的照片,這些便條紙通常都太小、太雜亂,根本無法被閱讀。我的作品集中也有類似的,講者自己本身也會這樣做 XD,但其實更好的做法是:盡量讓圖片中的資訊都是能被理解的,像是 Simon Pan 的作品 Uber Magic 2.0 中,就有許多輔助的圖表、GIF圖。

面試

1. 不需要重複履歷和作品集的內容,說說這些以外的事情。

了解履歷和作品集以外的你,才是面試的用意,因此自我介紹時不要只是重複面試官看得到的內容。過去許多朋友和前輩都推薦 STAR 面試法,包含 Situation, Task, Action, Result,也獲得許多很好的 offer,因此推薦大家用這個方式來介紹自己。

延伸閱讀

2. 不要急著回答面試官的問題,好好思考面試問題背後的動機。

很多人會有一個誤解,感覺如果不立刻回答問題,就好像是反應比較慢或能力不足,過去的我也是這樣想,但是面試官其實會希望你回答之前是有想清楚的,甚至是重新定義問題,因為有些問題可能是假的,或是其實可以更明確。

以上內容因為是我邊聽英文邊以中文記錄的,其中還有我個人的理解、其他前輩的指點以及過去的經驗,所以可能不代表講者的原意。

雖然大部分的技巧、方法之前都已經透過網路資源知道了,但算是第一次藉由講座的方式了解這些內容,也透過實例去了解這些方法背後的原因。比起花許多時間透過文章學習、和業界前輩請教,對於第一次找工作的人來說,如果能這樣兩個小時就吸收這些技巧和方法,真的超級值得的!

感謝 UX Milk Tea 舉辦這場講座,這次的時間不夠講到設計挑戰好可惜QQ,期待還有下一場!除了講座之外,他們還有 群眾研究專案,是個能夠實際主持使用者研究,或者是成為群眾研究員的好活動!(要不是最近太忙,不然就去報名了😂)

👏👏感謝你看到這裡,如果喜歡我做的筆記和心得,請給我幾個掌聲鼓勵一下吧!

--

--

Lucy Tan
Lucy Tan

Written by Lucy Tan

在新加坡打滾的產品設計師,用寫作來沈澱自己 ♪( ´θ`)ノ

No responses yet